流派渊源
黄宏兴教授出生于民风淳朴的广东河源,自幼耳濡目染,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矢志习医。1980年他如愿以偿地考取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从此跨入了祖国医学的神圣殿堂。198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担任医疗一系的助教。1993年开始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现第三附属医院)工作,开启了他的骨伤之路。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最早开展、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1995年即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课题立项,1998年骨质疏松科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骨质疏松病专病医疗中心,2009年被确认为广东省首批中医重点专科,2014年纳入广东省中医药强省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经过刘庆思老院长、黄宏兴教授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骨质疏松科现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优势病种“骨质疏松症”全国协作组组长单位、全国首个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质疏松防治合作基地、广东省首批中医名科、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广东省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骨质疏松症)主持单位、粤港澳大湾区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联盟单位。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系列研究,研究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系列药物“十味骨康口服液”等纯中药制剂,牵头制定广东省中医团体标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牵头发布《2021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等,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研究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刘庆思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批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历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曾仁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院长、广州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刘老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防治骨质疏松症、创伤及骨折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等。尤其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颇深、对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理论有独特的创新和见解,首次提出“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法则,提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该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并拟“骨康方”,临床疗效显著。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系列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三等将各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和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优秀中医院长、第三批全国老中 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 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优秀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突出贡献奖、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杰 出贡献奖、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学科成就奖等。
黄宏兴教授师从刘庆思教授,其学术思想深受刘老的影响,继承刘老“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法则,并将其拓展至其他老年骨病的治疗中去,丰富了内涵和拓展了思路。刘老将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两虚、气滞血瘀四个证型,黄宏兴教授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化繁为简,将骨质疏松症总结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虚血瘀三种证型。这三种证型紧抓“肾虚、脾虚、血瘀”的病因病机,继承并确立了以“补肾、健脾、活血”为治疗大法,切合临床,不仅适用于骨质疏松症,对其他骨伤科疾病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宏兴及其团队在早期就开始对“肾主骨理论、脾肾相关论、血瘀论”3个理论进行研究,他们认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病因是肾虚、脾虚、肝郁(虚)、血瘀,同时与气、血、精及经脉的病变亦有关,其中肾虚是本病的根本病因,脾虚是重要病因,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促进因素。黄宏兴教授一直坚持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发力,在该领域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取得了显著成绩,相关研究成果经鉴定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并被《科学中国人》特邀报道相关学术成果。
流派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