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总结
黄宏兴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科研与临床工作30余年,学验颇丰,特别是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上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下面简单介绍黄宏兴教授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经验。
- 1.肾虚、脾虚、血瘀为主要病因病机
黄宏兴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位主要在骨,涉及肾、脾、肝等脏腑,是涉及全身、多脏器相关的疾病,“多虚多瘀”是其病机特点,提出了骨质疏松症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肾虚、脾虚、血瘀,其中肾虚是根本原因,脾虚为促进因素,血瘀则是重要的病理基础。
骨为干,肾与骨的关系最为密切。肾虚则肾之精气虚弱,不能滋润濡养而化生骨髓,则髓空而骨失所养,故“骨枯而髓减”,出现“足不任身、坐不能起、腰脊不举、屈伸不利及渐至短缩”等表现。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气血之海,脾胃健运,后天水谷精微可以滋养先天。脾肾共司肌骨,是肌肉骨骼功能正常运作的核心保障。骨质疏松症患者脏器功能衰退,肾阳不足则无以温煦脾阳,而脾气虚弱则气血化生不足,血虚则脉络空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脉中,致使经络不荣及不通,不通、不荣则作痛,故患者脏腑功能虚弱的同时,往往伴有血瘀的存在。此三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夹杂,互相影响,共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2.简化证型,分证论治
骨质疏松症病因以肾虚为主,肝脾虚又多兼夹于肾虚之中,并由虚致瘀。黄宏兴教授根据上述理论,结合研究结果,将骨质疏松症总结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三种证型,这三种证型紧扣病机,切合临床,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肝肾阴虚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骨骼失养。证见:膝酸痛,膝软无力,下肢抽筋,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女子经少经绝,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骨失温煦。证见:腰背冷痛,酸软乏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或小便不利,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泄不止,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或胖,苔白或滑,脉沉细弱或沉弦迟。
肾虚血瘀证:腰膝及周身酸软疼痛,痛有定处,活动困难,筋肉挛缩,骨折,多有外伤或久病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苔白滑,脉涩或弦。
以上证型综合了国内诸多研究者的成果,同时结合黄宏兴教授自身的临床经验,起到化繁为简,便于临症的作用。中医讲求以人为本,实际上临症又不拘于上述证型,同时要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症状予以个体化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通常是老年人,多有合并其他疾病,在治疗上要以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综合评价患者全身情况而施治。
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