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1.脾肾-肌骨-线粒体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痿”范畴,其发病与脾肾关系密切,其核心包括骨骼、肌肉功能衰退和数量减少。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脾“合荣气,荣养骨髓,实肌肉”,肌肉收缩刺激骨骼生长,肾精不足则肌不附骨;脾肾与肌骨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这是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的基础。根据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线粒体被称为“三磷酸腺苷(ATP)的生产基地”“细胞的动力站”,有中医理论中的“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脱氧核糖核酸(DNA)贮存的遗传信息即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老年人及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黄宏兴教授课题组多年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脾肾、肌骨系统和线粒体的关系密切,总结出了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且课题主持人黄宏兴教授防治骨质疏松的经验方——补肾健脾活血方(亦称骨康),经实践证明有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脾肾共司肌骨,“骨肉不相亲”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脾肾与肌骨的关系。《难经·二十四难》云:“……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骨骼与肌肉作为人体运动的基础,脾肾共司肌骨,是肌肉骨骼功能正常运作的核心保障。脾肾二脏、肌肉骨骼、线粒体间相互联系,存在网络关系。脾肾主肌骨,肌肉骨骼是脾肾的外在表现,而线粒体实际上是脾肾的具体形象,线粒体功能的正常运作是脾肾功能正常行使的体现,这就是脾肾-肌骨-线粒体理论的基本含义。若脾脏出现病变,运化升清失常,肌肉四肢失其濡养,易出现肉痿;脾久病累及肾脏,肾精受损则易生骨病,发为骨痿。脾肾二脏无论哪一脏先出现病变都容易累及他脏。线粒体衰老是脾肾功能减退的表现,机体的衰老伴随着线粒体功能的下降,而自由基损伤和mtDNA突变是衰老的重要原因,中医亦认为,机体的衰老主要与脾肾功能的衰退相关,且线粒体衰老或脾肾功能减退均会引起肌肉、骨骼功能的衰退,因此脾肾二脏、肌肉骨骼、线粒体三个系统间紧密联系,对机体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肌肉-骨骼共同靶点调治骨病
人体是一个整体,骨骼和肌肉共同组成人体的运动系统,生理上互相协助,病理上互相影响。基于肌肉-骨骼系统的紧密联系,黄宏兴教授团队发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临床治疗上可以针对其病因开展共同治疗骨病。通过寻找肌肉、骨骼共有的生理和病理基础,确定共同的作用靶点,开展针对共同靶点的精准治疗。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线粒体系统、端粒-端粒酶系统有可能成为肌肉-骨骼单位药物作用的共同靶点。在骨质疏松等骨病防治方面,应当重视肌肉在其发病中的作用,从肌肉、骨骼两方面着手进行干预,注意评估患者肌力和平衡能力,使用DXA、QCT等测量肌肉质量和骨密度,采用PINP、β-CTX等肌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诊断和疗效判定,选取雌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线粒体系统、端粒-端粒酶系统等肌肉骨骼可能的药物作用共同靶点进行干预,寻找兼顾肌肉骨骼的骨病治疗药物。指导患者制定适合个人体质的锻炼计划,兼顾肌肉骨骼,预防发生跌倒。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等骨病防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根据“肾主骨”“脾主肌肉”“脾肾相关”理论,可依据补肾、健脾、活血的治疗原则组方用药,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防治作用。
3.“病症结合、中西结合、防治结合”模式防治骨质疏松症
病和证两者从不同角度分析疾病,病证结合才能全面掌握疾病的本质和更好的指导治疗。黄教授师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化繁为简,将骨质疏松症总结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虚血瘀三种证型。这三种证型紧抓“肾虚、脾虚、血瘀”的病因病机,确立了以“补肾、健脾、活血”为治疗大法,切合临床,不仅适用于骨质疏松症,对其他骨伤科疾病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讲求整体观念和以人为本,临床实践中应遵循“病证结合”,再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综合评价全身情况后辨证施治。
黄教授在临床过程中,认为中医治疗首要在于改善患者痛苦的症状,缓解患者焦虑状态,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其次是提高骨密度或减缓骨质疏松过程,降低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实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最终目的。根据患者骨密度及全身状态进行分阶段治疗。对已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患者,以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和意愿给与适合的康骨质疏松症药物以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的发生率,辨证施治予以中药汤剂及中成药以改善患者不适症状,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发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属于一种“无声的疾病”,极易被医生和患者所忽视。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则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出现致残、致死。故黄教授认为预防是关键所在,治疗是重要的措施,防治骨质疏松中,不能忽视营养和运动的作用,“营养、阳光、运动”应该贯穿在防治骨质疏松症及其它增龄性骨骼肌肉疾病的全过程中。